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潜力

2025-10-27 11:11:27 来源:证券日报 阅读量:

  本报记者 刘 萌

  见习记者 何成浩

  “最近趁着国补和节假日活动,给家里换了一台扫地机器人。”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享受“国补+门店补贴+旧品抵扣”优惠后,大约省了1700元。

 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持续促消费、惠民生的缩影。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文化办公用品类、家具类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;此外,截至9月10日,今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,相当于每天有超过3万人申请换新车。

  从家电到汽车,从数码产品到绿色建材,多地在扩大补贴范围、优化流程环节、强化金融支持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,持续激活消费潜能。

 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以旧换新政策为消费增长和相关行业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。从消费端看,补贴降低了居民购买新品的门槛,特别是家电、汽车等耐用消费品,价格优势促使消费者提前换购或升级产品。从行业端看,政策效应沿产业链传导,推动零部件制造、物流回收等环节同步扩容,带动了就业和投资增长。

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前三季度,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.5%,比上年全年提升9.0个百分点。

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对稳定消费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  “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.5%,今年前三季度达到4.5%,政策拉动效应十分显著。今年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至数码产品,有效带动了通讯器材零售高增长。”明明表示。

  今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,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,以“真金白银”助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。

  朱克力表示,从长远看,需构建市场主导、政策辅助的长效机制。例如,可探索将补贴与碳积分、绿色消费认证结合,建立多层次激励体系。同时,要强化回收体系建设,推动形成良性循环。

  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,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一方面要增强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贷支持,稳定消费信心;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完善产品更新、回收体系及金融配套,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。

  朱克力认为,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应更加注重结构优化,将资源向绿色智能等重点领域倾斜。通过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场联动,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更强、更可持续。

  “总体来看,前三季度消费市场稳中有进,结构优化趋势明显。随着年末消费旺季到来,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,为全年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”刘春生表示。

责任编辑:张小容

免责声明:中企家居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知,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相关阅读

  本报记者 刘 萌  见习记者 何成浩  “最近趁着国补和节假日活动,给家里换了一台扫地机器人。”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享受“国补+门

2025-10-27

  8月18日,第39届顺联国际家居采购会在佛山乐从顺联家居汇南区隆重启幕。为期6天的展会以“质造生活新主张”为主题,通过匠心展品、艺术跨界与沉浸式家居体验,为泛

2025-08-19

  近日,随着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颁布,民营经济迎来重大利好,众多民营企业备受鼓舞。蒙娜丽莎集团董事、董事会秘书张旗康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,作为建筑陶瓷行业的领军企业,蒙娜丽莎

2025-07-11

  新房装修到了贴砖环节,瓷砖缝隙的处理成了不少业主头疼的问题。传统填缝剂容易发黑发霉,不仅影响美观,还藏污纳垢,而美缝剂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。2025 年美缝剂市

2025-05-16

  2025 年 5 月 15 日,由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主办、明堂家居承办的《新红木》团体标准启动会在明堂家居总部圆满举行。此次会议汇聚了红木家具生产企业、行业专家、检测认

2025-05-16

  与此同时,深圳商务、文旅部门深度联动,积极推进“商文旅展”消费融合,开展“深圳新型消费季”“深圳跨年新春消费季”等主题系列促消费活动超470场。其中,深圳新型消费季聚焦“AI消费”“以旧换

2025-04-29

热门推荐

推荐阅读

热门图集

关于我们 | 媒体合作 | 广告服务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

电话:0875-2128698 传真:0875-2128698 投稿邮箱:516770808@qq.com 值班编辑QQ:516770808 广告投放:18287516758

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: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:滇ICP备13003931号-6 云南网警ICP备案: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75-2128698 18287516758

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

技术支持:九龙网

免责声明: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